1《沁园春 长沙》教案 2021-2022学年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 (上册)

发布日期:2023-05-16  来源:  浏览次数:847

   

沁园春 长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品味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鉴赏具有表现力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整体感知,理解感情,赏析诗中动词的运用。

3、情感与价值目标:体会青年诗人的革命豪情。

   

重、难点

1、学习、分析词中壮丽河山的景色与作者革命豪情之间的关系。

2、掌握诗歌当中的意象和意境。

教、学具

     

一、导入

齐背《沁园春·雪》

让学生复习理解并赏析,归纳欣赏要点,明确本单元教学目标

词的文学常识 

《沁园春》是词调名,词调又叫词牌。 词分小令、中调、长调。《沁园春》属于长调,分上下两阕,也叫双调。词调起初一般是题目,后来仅仅表示一定的格式,与内容无关,于是作者另标题目长沙 

毛泽东诗词概说 

四、听朗诵,疏通字词。

沁园春    百舸   怅寥廓   峥嵘    挥斥方遒    浪遏飞舟

分析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32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代。

2开头三句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哪个同学按调整好正常语序,把三句有大意说一下?倒装有什么效果? 

  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滚滚北

 “独立”,即沉下心来,寄情山水,以从容的心境与大自然相对。 “寒秋”点明时间,毛泽东善写秋冬之景,因为它能体现一种纯洁的美,成熟的美,威严的美 ,于优美之中又透露出刚劲。如《沁园春 雪》、《咏梅》。 “北去”写出了水的事态、力度、色彩,与“独立”一静一动对应。短短三句话,,使大自然的时间与空间、静态与动态、色彩和线条都进入了诗人的联想,意境已出。 

3这里点明时间、地点和写景抒情的独特环境。这里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为什么?

  不行。独立不仅表明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1一个字管到哪里?

“看”,一口气统领七句,气势磅礴。)

2这几句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诗人是怎样看的?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远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近 

鹰击长空      ――仰视(高景) 

鱼翔浅底     ――俯察(低景)

3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染、争,击、翔

用了拟人手法。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

“争”千帆竟发、争先恐后。

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天空的强劲有力

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你想,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 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吗?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4最后一句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作了哲理性升华。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不是更应该自由吗?这实际上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号召和呼唤。

5 这是怎样的一幅秋景图?(绚丽多彩 生机盎然)

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写得萧杀悲凉,清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做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那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呢?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伥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最后诗人笔锋一转,出人意料的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诗人面对广阔的宇宙思绪万端,深沉地思索,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荣衰沉浮?主沉浮是什么意思?

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这是全诗的诗眼。这样上阕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1 百侣与上文的哪个词呼应?独立

2 这是一个到装句,旧地重游,能够回忆起的往昔不寻常的岁月太多了。怎么倒装的?

3此词下阕的领字是?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1这里的恰什么意思? 正当,正值的意思。

2江山指代什么? 国家大事

3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这些青年有能力、有才华主宰国家命运。

这段诗有鲜明的艺术形象,它刻画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和斗争勇气。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由于“忆往昔”,“百侣”登场了,成为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中心人物,这实际上是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在艺术上作者没有直接回答,却通过刻画一批奋发的青年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使读者自然地产生联想,得到答案。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浩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下阕抒发的感情是慷慨激昂 

六、总结全词

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阕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沁园春·长沙》一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这首词上阕写景抒情,下阕追忆往事,而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把上下阕贯串起来。从上阕的谁主沉浮引出了下阕的粪土当年万户侯到中流击水的豪情壮志,突出了同学少年的峥嵘岁月,这就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正是需要这样胸怀崇高理想、敢于英勇奋斗的热血青年来肩负主宰大地的重任。

七、背诵

八、作业

九、板书设计

查看全部内容,请点击下载

   

沁园春 长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品味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鉴赏具有表现力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整体感知,理解感情,赏析诗中动词的运用。

3、情感与价值目标:体会青年诗人的革命豪情。

   

重、难点

1、学习、分析词中壮丽河山的景色与作者革命豪情之间的关系。

2、掌握诗歌当中的意象和意境。

教、学具

     

一、导入

齐背《沁园春·雪》

让学生复习理解并赏析,归纳欣赏要点,明确本单元教学目标

词的文学常识 

《沁园春》是词调名,词调又叫词牌。 词分小令、中调、长调。《沁园春》属于长调,分上下两阕,也叫双调。词调起初一般是题目,后来仅仅表示一定的格式,与内容无关,于是作者另标题目长沙 

毛泽东诗词概说 

四、听朗诵,疏通字词。

沁园春    百舸   怅寥廓   峥嵘    挥斥方遒    浪遏飞舟

分析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32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代。

2开头三句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哪个同学按调整好正常语序,把三句有大意说一下?倒装有什么效果? 

  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滚滚北

 “独立”,即沉下心来,寄情山水,以从容的心境与大自然相对。 “寒秋”点明时间,毛泽东善写秋冬之景,因为它能体现一种纯洁的美,成熟的美,威严的美 ,于优美之中又透露出刚劲。如《沁园春 雪》、《咏梅》。 “北去”写出了水的事态、力度、色彩,与“独立”一静一动对应。短短三句话,,使大自然的时间与空间、静态与动态、色彩和线条都进入了诗人的联想,意境已出。 

3这里点明时间、地点和写景抒情的独特环境。这里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为什么?

  不行。独立不仅表明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1一个字管到哪里?

“看”,一口气统领七句,气势磅礴。)

2这几句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诗人是怎样看的?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远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近 

鹰击长空      ――仰视(高景) 

鱼翔浅底     ――俯察(低景)

3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染、争,击、翔

用了拟人手法。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

“争”千帆竟发、争先恐后。

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天空的强劲有力

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你想,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 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吗?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4最后一句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作了哲理性升华。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不是更应该自由吗?这实际上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号召和呼唤。

5 这是怎样的一幅秋景图?(绚丽多彩 生机盎然)

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写得萧杀悲凉,清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做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那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呢?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伥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最后诗人笔锋一转,出人意料的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诗人面对广阔的宇宙思绪万端,深沉地思索,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荣衰沉浮?主沉浮是什么意思?

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这是全诗的诗眼。这样上阕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1 百侣与上文的哪个词呼应?独立

2 这是一个到装句,旧地重游,能够回忆起的往昔不寻常的岁月太多了。怎么倒装的?

3此词下阕的领字是?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1这里的恰什么意思? 正当,正值的意思。

2江山指代什么? 国家大事

3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这些青年有能力、有才华主宰国家命运。

这段诗有鲜明的艺术形象,它刻画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和斗争勇气。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由于“忆往昔”,“百侣”登场了,成为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中心人物,这实际上是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在艺术上作者没有直接回答,却通过刻画一批奋发的青年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使读者自然地产生联想,得到答案。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浩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下阕抒发的感情是慷慨激昂 

六、总结全词

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阕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沁园春·长沙》一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这首词上阕写景抒情,下阕追忆往事,而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把上下阕贯串起来。从上阕的谁主沉浮引出了下阕的粪土当年万户侯到中流击水的豪情壮志,突出了同学少年的峥嵘岁月,这就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正是需要这样胸怀崇高理想、敢于英勇奋斗的热血青年来肩负主宰大地的重任。

七、背诵

八、作业

九、板书设计

查看全部内容,请点击下载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