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发布日期:2023-05-19  来源:  浏览次数:637

五故都的秋

课文分析

课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

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

有秋的落寞,在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真情的同时,也

流露了作者深远的忧思和独特的审美意趣。

课文共 14 个自然段,可分为总起、分写、总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2 自然段):总写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

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第 1 自然段,写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感受与向往。 作者开笔用衬托的手法和赞

颂的语调突出故都的秋的特征: “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

凉。”这是课文的“文眼”。三个“来得”构成排比,平易朴实又有赞不绝口的

情味,不仅具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 而且写出了作者内心那种有点饥渴、 迫不

及待地喜爱北国“秋味”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无限向往之情。

第 2自然段,通过对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的对比,进一步抒发对故都之秋的

热爱之情。课文紧接第 1自然段“饱尝”二字,采用贬抑和排比的手法,从各个

不同的方面叙写南国秋天的不足,反衬北国之秋的美好。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

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先从

反面设喻,后从正面设喻,形容南国的秋似秋又不是秋。作者的言中之意,只有

北国的秋才是盛开的名花,才是浓香的美酒,才值得赏玩,让人陶醉。

第二部分(第 3-12 自然段):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的秋的“清”

“静”“悲凉”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第 3-11自然段是记叙部分。这一部分作者选取富有故都之秋特征的景物,

采用并列结构,逐一描绘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


课文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故都”两字点明描写对象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

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 “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

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查看全部内容,请点击下载




五故都的秋

课文分析

课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

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

有秋的落寞,在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真情的同时,也

流露了作者深远的忧思和独特的审美意趣。

课文共 14 个自然段,可分为总起、分写、总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2 自然段):总写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

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第 1 自然段,写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感受与向往。 作者开笔用衬托的手法和赞

颂的语调突出故都的秋的特征: “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

凉。”这是课文的“文眼”。三个“来得”构成排比,平易朴实又有赞不绝口的

情味,不仅具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 而且写出了作者内心那种有点饥渴、 迫不

及待地喜爱北国“秋味”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无限向往之情。

第 2自然段,通过对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的对比,进一步抒发对故都之秋的

热爱之情。课文紧接第 1自然段“饱尝”二字,采用贬抑和排比的手法,从各个

不同的方面叙写南国秋天的不足,反衬北国之秋的美好。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

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先从

反面设喻,后从正面设喻,形容南国的秋似秋又不是秋。作者的言中之意,只有

北国的秋才是盛开的名花,才是浓香的美酒,才值得赏玩,让人陶醉。

第二部分(第 3-12 自然段):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的秋的“清”

“静”“悲凉”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第 3-11自然段是记叙部分。这一部分作者选取富有故都之秋特征的景物,

采用并列结构,逐一描绘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


课文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故都”两字点明描写对象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

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 “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

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查看全部内容,请点击下载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