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教案)-【中职专用】高一历史同步教学(高教版)
发布日期:2023-03-21 来源: 浏览次数:685
课题名称 |
第13课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
||||
教学内容分析 |
本课主要讲述: 19 世纪后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西方列强不断发动侵华战争,力图把中国完全变为其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与此同时,面对列强人侵,中国军民奋起抵抗,避免了完全沦为殖民地的命运。按照时间先后,本课内容分为三目:“中英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抗击八国联军侵略”。 |
||||
学情分析 |
在知识层面来说,学生有所了解,但也容易陷入“无新鲜感”困境,需要注重教学角度的变化。在认知层面来说,高中阶段学生理性思维、价值观念发展阶段,需要注重价值观导向。 |
||||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了解中英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列强侵华的基本史实,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的内容,了解三元里人民抗英、黄海海战、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等中国军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理解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的原因,考察其历史必然性,理解其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 能力目标:在学习面对列强入侵,中国军民奋起抵抗的过程中,养成时空观念的素养,培养史料论证的能力以及家国情怀的责任态度。 素养目标: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理解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主权而进行的顽强抗争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认识到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必要性。 |
||||
教学重点 |
条约内容 |
||||
教学难点 |
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的影响 |
||||
教学资源 |
图片、视频、史料、地图、历史故事、多媒体、黑板 |
||||
教法 |
材料分析法、讲授法、谈话法 |
学法 |
自主学习法、讨论法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 |
设计意图 |
||
课前准备 |
拿出教材和笔 |
清点人数,组织教学 |
准备上课 |
||
引入 4 分钟 |
1.思考问题 |
1、展示图片 2、设问:路程:至少4个月 如此相距甚远的两个国家为何在19世纪40年代会爆发战争呢? |
激发学生思考、学习的兴趣 |
||
任务1 40 分钟 |
1、分析图片 2、分析史料 3、分析数据图、统计图 4、讲述过程 5、观看视频 6、总结知识 7、做好笔记
|
一、中英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的背景 1、展示图片:英国工业革命后的工厂 2、出示数据图:中英贸易 3、设问:在中英贸易中中国为何会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做了什么? 4、鸦片贸易和影响:出示英国历年输入鸦片的统计图以及展示图片和魏源观点向学生说明鸦片带来的影响 5、林则徐虎门销烟:概况和影响 过渡句: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使英国鸦片贸易遭受巨大损失,英国找到了期待已久的战争借口, 师生总结: 1、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需要更广阔的市场和廉价的原料,(根本原因) 2、清朝仍是落后的农业国和封建专制的国家,中国封建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3、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导火索) (二)鸦片战争的过程 1、展示图片 2、讲述鸦片战争的经过 3、播放视频和讲述三元里人民抗战,渲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精神。 (三)《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1、概括、总结内容 2、由学生分析带来的影响 3、简要说出《南京条约》附属条约所带来的影响 过渡句:一场鸦片为名的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大幕,开启了近代中国不断被 侵略和持续反侵略百年历程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 1、背景 (1)展示故事, (2)出示问题:假如你是一名受雇于英国商人的市场调查人员,你能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吗?英国商人是如何改变这一局面的? (3)师生总结背影: ①根本: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②直接:英法的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 2、过程 第一阶段:1856-1858《天津条约》 第二阶段:1858-1860《北京条约》火烧圆明园 俄国乘火打劫,出示图片,俄国占领我国的领土 教师点出:外国侵略势力在我国主权上和领土上不断蚕食,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不断践踏,进而导致半殖民化的程度加深了。 |
运用图片、史料、统计图和数据图以及视频等相关材料,学生能够抓住细节的历史,是有血有肉的一段反侵略史,在此过程中培养自己分析材料的能力。
|
课题名称 |
第13课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
||||
教学内容分析 |
本课主要讲述: 19 世纪后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西方列强不断发动侵华战争,力图把中国完全变为其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与此同时,面对列强人侵,中国军民奋起抵抗,避免了完全沦为殖民地的命运。按照时间先后,本课内容分为三目:“中英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抗击八国联军侵略”。 |
||||
学情分析 |
在知识层面来说,学生有所了解,但也容易陷入“无新鲜感”困境,需要注重教学角度的变化。在认知层面来说,高中阶段学生理性思维、价值观念发展阶段,需要注重价值观导向。 |
||||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了解中英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列强侵华的基本史实,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的内容,了解三元里人民抗英、黄海海战、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等中国军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理解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的原因,考察其历史必然性,理解其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 能力目标:在学习面对列强入侵,中国军民奋起抵抗的过程中,养成时空观念的素养,培养史料论证的能力以及家国情怀的责任态度。 素养目标: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理解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主权而进行的顽强抗争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认识到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必要性。 |
||||
教学重点 |
条约内容 |
||||
教学难点 |
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的影响 |
||||
教学资源 |
图片、视频、史料、地图、历史故事、多媒体、黑板 |
||||
教法 |
材料分析法、讲授法、谈话法 |
学法 |
自主学习法、讨论法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 |
设计意图 |
||
课前准备 |
拿出教材和笔 |
清点人数,组织教学 |
准备上课 |
||
引入 4 分钟 |
1.思考问题 |
1、展示图片 2、设问:路程:至少4个月 如此相距甚远的两个国家为何在19世纪40年代会爆发战争呢? |
激发学生思考、学习的兴趣 |
||
任务1 40 分钟 |
1、分析图片 2、分析史料 3、分析数据图、统计图 4、讲述过程 5、观看视频 6、总结知识 7、做好笔记
|
一、中英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的背景 1、展示图片:英国工业革命后的工厂 2、出示数据图:中英贸易 3、设问:在中英贸易中中国为何会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做了什么? 4、鸦片贸易和影响:出示英国历年输入鸦片的统计图以及展示图片和魏源观点向学生说明鸦片带来的影响 5、林则徐虎门销烟:概况和影响 过渡句: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使英国鸦片贸易遭受巨大损失,英国找到了期待已久的战争借口, 师生总结: 1、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需要更广阔的市场和廉价的原料,(根本原因) 2、清朝仍是落后的农业国和封建专制的国家,中国封建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3、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导火索) (二)鸦片战争的过程 1、展示图片 2、讲述鸦片战争的经过 3、播放视频和讲述三元里人民抗战,渲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精神。 (三)《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1、概括、总结内容 2、由学生分析带来的影响 3、简要说出《南京条约》附属条约所带来的影响 过渡句:一场鸦片为名的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大幕,开启了近代中国不断被 侵略和持续反侵略百年历程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 1、背景 (1)展示故事, (2)出示问题:假如你是一名受雇于英国商人的市场调查人员,你能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吗?英国商人是如何改变这一局面的? (3)师生总结背影: ①根本: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②直接:英法的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 2、过程 第一阶段:1856-1858《天津条约》 第二阶段:1858-1860《北京条约》火烧圆明园 俄国乘火打劫,出示图片,俄国占领我国的领土 教师点出:外国侵略势力在我国主权上和领土上不断蚕食,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不断践踏,进而导致半殖民化的程度加深了。 |
运用图片、史料、统计图和数据图以及视频等相关材料,学生能够抓住细节的历史,是有血有肉的一段反侵略史,在此过程中培养自己分析材料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