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二首 教案 2022-2023学年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发布日期:2023-06-21  来源:  浏览次数:619

《诗经》二首

一、常识积累

1. 写作背景

《静女》出自《诗经·邶风》,是邶地(今河南汤阴境内)的民歌。写的是一对恋人约会时的情景,表现了男子对恋人温柔娴静的称赞以及对她的深深情意,歌颂了他们之间淳朴而真挚的爱情。

《黍离》出自《诗经·王风》,一般认为是周大夫悲悯宗周覆亡之作。周平王动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见昔日繁华的都城已成废墟,遍种黍稷,有感于世事变迁,家国兴亡而作。表达的是绵绵不尽的故国之思。后来,“黍离之悲”成为表达亡国之痛的代名词。

2. 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或稍后(公元前6 世纪)约五六百年间的诗歌共计 305 篇。《诗经》在先秦称《诗》或《诗三百》,自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才尊称其为《诗经》,开创了诗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诸侯国富有地方色彩的民谣。它包括了十五个诸侯国的160 篇民歌。雅,即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它分为“大雅”和“小雅”,共 105 篇。“大雅”用于隆重盛大的宴会的典礼,“小雅”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颂,即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共40篇,分为“周颂”“商颂”“鲁颂”。

《诗经》在语言上以四言为主,杂以五言、六言、七言,多重章叠句;在表现手法上往往兼用赋、比、兴手法。赋,即叙述直陈其事6比,就是打比加;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指开头时托事于物,借以引起下文。赋、比、兴的广泛应用,对形成中国诗歌托物寄兴、含蓄蕴藉的传统影响巨大。

查看全部内容,请点击下载

《诗经》二首

一、常识积累

1. 写作背景

《静女》出自《诗经·邶风》,是邶地(今河南汤阴境内)的民歌。写的是一对恋人约会时的情景,表现了男子对恋人温柔娴静的称赞以及对她的深深情意,歌颂了他们之间淳朴而真挚的爱情。

《黍离》出自《诗经·王风》,一般认为是周大夫悲悯宗周覆亡之作。周平王动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见昔日繁华的都城已成废墟,遍种黍稷,有感于世事变迁,家国兴亡而作。表达的是绵绵不尽的故国之思。后来,“黍离之悲”成为表达亡国之痛的代名词。

2. 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或稍后(公元前6 世纪)约五六百年间的诗歌共计 305 篇。《诗经》在先秦称《诗》或《诗三百》,自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才尊称其为《诗经》,开创了诗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诸侯国富有地方色彩的民谣。它包括了十五个诸侯国的160 篇民歌。雅,即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它分为“大雅”和“小雅”,共 105 篇。“大雅”用于隆重盛大的宴会的典礼,“小雅”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颂,即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共40篇,分为“周颂”“商颂”“鲁颂”。

《诗经》在语言上以四言为主,杂以五言、六言、七言,多重章叠句;在表现手法上往往兼用赋、比、兴手法。赋,即叙述直陈其事6比,就是打比加;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指开头时托事于物,借以引起下文。赋、比、兴的广泛应用,对形成中国诗歌托物寄兴、含蓄蕴藉的传统影响巨大。

查看全部内容,请点击下载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