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静女》学案 2021-2022学年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发布日期:2023-06-26 来源: 浏览次数:669
《静女》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能熟知《静女》重点字词及其主题,会通过人物的动作、表情及心理活动分析人物形象。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
4、学习了解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树立健康的爱情观。
【学习重点】
1、会分析人物形象,掌握诗歌主题。
2、学习《诗经》的现实主义写法。
【学习难点】
1、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表情及心理活动分析人物形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
【学习时数】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关于《诗经》
1、概述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汉代被推崇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西汉时传诗者有鲁、齐、韩、毛四家。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作品305篇,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和许多人的增删、改定而成的。 其中大部分的民间歌谣展示了古代社会各个方面的生活,反映了古代社会阶级斗争的现实,表现了人民对光明、幸福的渴望和追求,也有一些出自贵族文人之手,暴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
2、诗歌来源: (1)王官采诗说 (2)公卿献诗说 (3)孔子删诗说
3、艺术特点
⑴创造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①“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②“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③“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就是说先描写其他事物,以引起正题。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分析:“兴”,就是托物起兴,即先写自然界的事物(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风云雨雪、日月星辰),然后再由物及人,或写人的情绪,或写人的情感,或写人的心理,或写人的容貌,或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等等。正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即由此物引起他物。
查看全部内容,请点击下载
《静女》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能熟知《静女》重点字词及其主题,会通过人物的动作、表情及心理活动分析人物形象。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
4、学习了解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树立健康的爱情观。
【学习重点】
1、会分析人物形象,掌握诗歌主题。
2、学习《诗经》的现实主义写法。
【学习难点】
1、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表情及心理活动分析人物形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
【学习时数】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关于《诗经》
1、概述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汉代被推崇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西汉时传诗者有鲁、齐、韩、毛四家。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作品305篇,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和许多人的增删、改定而成的。 其中大部分的民间歌谣展示了古代社会各个方面的生活,反映了古代社会阶级斗争的现实,表现了人民对光明、幸福的渴望和追求,也有一些出自贵族文人之手,暴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
2、诗歌来源: (1)王官采诗说 (2)公卿献诗说 (3)孔子删诗说
3、艺术特点
⑴创造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①“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②“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③“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就是说先描写其他事物,以引起正题。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分析:“兴”,就是托物起兴,即先写自然界的事物(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风云雨雪、日月星辰),然后再由物及人,或写人的情绪,或写人的情感,或写人的心理,或写人的容貌,或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等等。正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即由此物引起他物。
查看全部内容,请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