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故都的秋》导学案 2021-2022学年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 (上册)

发布日期:2023-05-26  来源:  浏览次数:664

《故都的秋》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3)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故都的秋色、秋味、秋声。

 2、能力目标:

(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体味诗意秋景图,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3、情感目标: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3、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三、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自主课

(一)新课导入

(二)自主学习

1、识作者

其人。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组织成立“创造社”。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惊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

其事。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并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华侨和当地居民。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兵残酷杀害,终年49岁。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其文。郁达夫的散文是“自叙传”式的自我表现,是最为坦诚、露骨的自我表现。他不加掩饰地表露他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将自己的信仰、习惯、性格甚至病态都大白于天下,以一己的身世、感受,集中表现了在旧社会的压迫下青年一代的精神苦闷,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散文特色。这种特色就是感伤弱者的情调,浪漫的青年觉醒者的理想,反压迫的民主主义者的倾向。

查看全部内容,请点击下载

《故都的秋》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3)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故都的秋色、秋味、秋声。

 2、能力目标:

(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体味诗意秋景图,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3、情感目标: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3、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三、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自主课

(一)新课导入

(二)自主学习

1、识作者

其人。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组织成立“创造社”。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惊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

其事。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并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华侨和当地居民。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兵残酷杀害,终年49岁。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其文。郁达夫的散文是“自叙传”式的自我表现,是最为坦诚、露骨的自我表现。他不加掩饰地表露他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将自己的信仰、习惯、性格甚至病态都大白于天下,以一己的身世、感受,集中表现了在旧社会的压迫下青年一代的精神苦闷,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散文特色。这种特色就是感伤弱者的情调,浪漫的青年觉醒者的理想,反压迫的民主主义者的倾向。

查看全部内容,请点击下载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