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故都的秋》学案无答案 2021-2022学年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发布日期:2023-05-25  来源:  浏览次数:696

《故都的秋》  (一课时)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是怎样扣住“清”、“静”、“悲凉”来描绘故都秋景的,又是怎样通过对比来突显故都之秋的特点的。

2.品味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导学过程】

一、课前积累

1.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这些作品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写作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

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查看全部内容,请点击下载

《故都的秋》  (一课时)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是怎样扣住“清”、“静”、“悲凉”来描绘故都秋景的,又是怎样通过对比来突显故都之秋的特点的。

2.品味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导学过程】

一、课前积累

1.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这些作品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写作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

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查看全部内容,请点击下载

点击下载